中部园景观基本保持晚清时期张之万修建格局,以远香堂为中心,四面设景。
原始入口藏在黄石假山之后,入户则被围合其中。开门见山,取桃花源之形,障景昏暗,山有小口若有光。循曲廊至「远香堂」北平台则豁然开朗,一条轴线却迥然不同,左右水旱园相对,入户则被围合其中。
左通今不通,右达转折游廊,过曲桥而上,便是一片明朗。「远香堂」取“香远益清”之意,借喻君子品性,片植莲荷映景,又岂止荷香四溢。四面窗明几净,卸下则是周香尽涌。
隔岸「雪香云蔚亭」对景,「山花野鸟之间」有暗香远来,微风清幽。「待霜」处柑橘清新,[梧竹幽居]里竹香冷冽,「枇杷园」藏海棠,「小沧浪」啸松风,「玉兰堂」含墨香,「香洲」自是驾“香”而来... ...
「远香堂」,东西亭轩,以小衬大。而北向愈发敞亮,以山石破势,荷花池里,三山而起,高低错落,远近不同,自成一处景致。
“一池三山”源于道家,借以仙家寓意以示吉祥,二则三山一立,更为阔远山水画,亦是园林中多用的叠山手法。
「雪香云蔚」,坐落主山之上,卷棚歇山为顶,与「绣绮亭」同由,亦是把控尺度之作。白梅围植绿萼花白,雪香一片,梅林如云,交柯成景,恰是那“花外见晴雪,花里闻香风”之风韵。坐落云中,山高自在,云雾漫漫,山色遮掩,亭中更为隐蔽。
亭前「山花野鸟之间」,山径转折而上,松、梅、竹交互而生,恰有鸟叫蝉鸣声起,十分应景。楹联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以声衬静,在这山顶高出,俯瞰园中各处,花木半遮,愈显幽深。
平桥一跃,一步千里。「待霜」攒尖为顶,山下高亭耸立,藏在山林幽深处。而入山中,亭小尽显。「待霜」匾额小巧,亭中顶部压抑,周边亦无设走廊,两处开合,亦没有留人之意。
但一个“待”字,又难以自顾自的离去。
「待霜」取韦应物诗歌中“书后欲题三百颗,洞庭须待满林霜”诗意,夏热有「枇杷园」里“黄金果”挂满枝头,秋凉则「待霜」橘红满园,更有乌桕成林,映带左右。满园翡翠,亭尖略露,唯有此处绯红。
以橘题额,文徵明《拙政园图咏》 曾云:“倚亭嘉树玉离离,照眼黄金子满枝。千里勤王苞贡后,一年好景雨霜时。向来屈傅曾留诵,老去韦郎更有诗。珍重主人偏赏识,风情原许右军知。”屈原大夫曾经为它留下橘颂《名篇》,唐代韦应物更是写下赞美的诗句。园主亦是在藉橘言志。
两山明显,而三山何在?
移步三桥,两处曲桥孤立成岛,「荷风四面」簇拥其间。亭子处高位,脚下山石点饰,既是山脉余留,又有水花溅起。亦是如此,山不在高,愈显真山阔远之美。
亭外一道联“四壁荷花三面柳,半潭秋水一房山。”景色皆纳入这字字珠玑里。上联取自大明湖畔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,“面”改为“壁”,由室外收入室内,以小见大,看似内收,实为外放。而“三面柳”恰有柳枝摇曳,三路指引之意。但这柳枝精妙,还需到「梧竹幽居」处。
折桥架于丛荷之上,柳条倾斜,恰将「别有洞天」夹景中央,视线聚焦园外北寺塔,才有借景天然之妙。
下联取李洞《山居喜故人见访》中“看待诗人无别物,半潭秋水一房山。”与「环秀山庄」中一意,秋去冬来,园中并无冬日花木,万山凋零,山形绵长,唯有“一房山”倒影湖中,着实为妙。
从入户时,山前暗,山后明,一山欲比一山高。而后步入厅堂,远山即在眼前,山形愈加绵长,「荷花四面」处的阔远,「雪香云蔚」中的高远,「待霜」中的深远。山行变化,围水而绕,踱步漫漫,香气缭绕,此中山水,恰似无意,实则有意为之。